2023年導(dǎo)游資格證每日一練《地方導(dǎo)游基礎(chǔ)知識》10月9日專為備考2023年地方導(dǎo)游基礎(chǔ)知識考生準備,幫助考生通過每日堅持練習(xí),逐步提升考試成績。
判斷題
1、浙江是全國島嶼最多的省份,其中面積502.65平方千米的舟山島為中國第三大島。
答 案:錯
解 析:浙江省海域面積26萬平方千米,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島有2878個,大于10平方千米的海島有26個,是全國島嶼最多的省份,其中面積502.65平方千米的舟山島為中國第四大島。在“2015中國海洋寶島榜”中,浙江省有21個海島上榜,占總數(shù)的1/5。
2、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海拔最高點約1000米。
答 案:錯
解 析: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的平均海拔為1000米左右,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。
3、蠟染是蠟畫和染色兩種工藝的合稱,安順蠟染已經(jīng)有2000多年的歷史。()
答 案:對
解 析:蠟染是蠟畫和染色兩種工藝的合稱。貴州的苗族、布依族、水族、瑤族、仡佬族等少數(shù)民族都擅長蠟染,安順蠟染已有2000多年歷史,從傳統(tǒng)的白底藍花或藍底白花發(fā)展成為如今的彩色蠟染,并將古今中外各種藝術(shù)風(fēng)格引進構(gòu)圖,使蠟染圖案更加豐富多彩。
4、吉林省成為全國唯一的省與本省中一個市重名的省份。()
答 案:對
解 析:吉林市是中國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。
5、明康熙時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烏拉城(今吉林市)。滿語“吉林”意即“沿”,“烏拉”是“大川”的意思。吉林烏拉,意為“松花江沿岸”。
答 案:錯
解 析:康熙時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烏拉城(今吉林市)。滿語“吉林”意即“沿”,“烏拉”是“大川”的意思。吉林烏拉,意為“松花江沿岸”,簡稱吉林。
單選題
1、天津現(xiàn)轄()個區(qū)。
- A:15
- B:16
- C:17
- D:18
答 案:B
解 析:天津市下轄16個區(qū)。
2、康熙三年(1664年)湖廣分治,大體以洞庭湖為界,北為湖北布政使司,定為湖北省,省會()。
- A:武漢
- B:武昌
- C:漢口
- D:漢陽
答 案:B
解 析:康熙三年(1664年)湖廣分治,大體以洞庭湖為界,南為湖南布政使司;北為湖北布政使司,定為湖北省,省會武昌。
3、云南水系中注入太平洋的是()。
- A:怒江
- B:獨龍江
- C:南盤江
- D:大盈江
答 案:C
解 析:南盤江是珠江正源,注入太平洋。A項,怒江注入印度洋。B項,獨龍江注入印度洋。D項,大盈江注入印度洋。
4、福建省有“世界宗教博物館”之稱的城市是()。
- A:福川
- B:廈門
- C:泉州
- D:漳州
答 案:C
解 析:泉州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,被譽為“世界宗教博物館”泉州,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,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,唐朝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。
5、麗江壁畫是()納西族社會大開放的產(chǎn)物。
- A:唐代
- B:元代
- C:明代
- D:清代
答 案:C
解 析:麗江壁畫是明代納西族社會大開放的產(chǎn)物,它的繪制從明初到清初,先后延續(xù)了300多年。
多選題
1、下列選項屬于描述遼寧省地形概貌的是()。
- A:六山
- B:一水
- C:三分田
- D:七山
- E:二分田
答 案:ABC
解 析:遼寧省地形概貌大體是“六山一水三分田”。遼寧省地勢大致為自北向南,自東西兩側(cè)向中部傾斜,山地丘陵分列東西兩廂,向中部平原下降,呈馬蹄形向渤海傾斜。
2、下列屬于重慶巴人自然神話的是()。
- A:“比翼齊飛”
- B:“巴蛇吞象”
- C:“白虎神話”
- D:“廩君傳奇”
- E:“鹽水神女”
答 案:ABC
解 析:巴人神話內(nèi)容也很豐富,有自然神話:比翼齊飛、巴蛇吞象、白虎神話;英雄神話:廩君傳奇;神女傳奇;巫山神女、鹽水神女。
3、湖南礦產(chǎn)豐富,礦產(chǎn)齊全,是馳名中外的()。
- A:有色金屬之鄉(xiāng)
- B:非金屬礦產(chǎn)之鄉(xiāng)
- C:銅鄉(xiāng)
- D:銀礦之鄉(xiāng)
- E:鐵礦之鄉(xiāng)
答 案:AB
解 析:湖南礦產(chǎn)豐富,礦種齊全,是馳名中外的“有色金屬之鄉(xiāng)”和“非金屬礦產(chǎn)之鄉(xiāng)”。
4、下列傳統(tǒng)名菜中屬于杭幫菜的有()。
- A:冰糖甲魚
- B:清湯越雞
- C:干炸響鈴
- D:三絲敲魚
- E:宋嫂魚羹
答 案:CE
解 析:冰糖甲魚是寧波菜;清湯越雞是紹興菜;三絲敲魚是溫州菜。
5、北京的評劇,習(xí)稱()。
- A:京劇
- B:蹦蹦戲
- C:落子戲
- D:北京梆子
- E:京韻大鼓
答 案:BC
解 析:評劇習(xí)稱“蹦蹦戲”或"落子戲"。